吴蛮、韩梅二位老师讨论中国传统乐器都用乐律不同的钢琴陪袝演奏的问题,视觉独特!二位都有留洋经历的音乐家,用另外一个有对比、有参照的视角看中国音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客观。“自我殖民“、“穿长衫的洋人”的点评,可圈可点,值得反思!
今日中秋佳节,俺澄海每年非常非常之热闹,今年也不例外。最近我经常来澄海走走,市领导请香港潮商互助社音乐部来会乐,使中秋佳节增加欢乐气氛。我想,这是音乐人练 习机会,所以今晚我们来,共庆中秋佳节。
本文以作曲家秦文琛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创作的16首筝乐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新音色、音高组织关系、节奏特征、音乐结构几个方面,研究与秦文琛筝乐创作特色相契合的演奏思路、演奏方法,着重对常规演奏训练中较少提及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读,进而对当代筝乐演奏技术体系、创作与表演的关系、筝乐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
《浪淘沙》是潮州音乐名曲。我手头有三份筝谱——《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邱大成订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杨秀明演奏谱和《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的《浪淘沙》筝谱。
本文立足于乐人用筝的视角,将客家筝置于乐人、乐事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研究,较为全面地梳理与分析客家筝形制变迁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客家筝作为中国古筝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迁不仅反映了古筝传统音乐文化的演变轨迹,也为后世民族乐器的改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潮州筝是一间百年老店,是中原音乐文化与潮州土著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一大古筝流派。
读了孙晨荟先生《七弦寄深意,琴乐历千年,知向谁边?——“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受益!
由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创作的潮乐合唱诗剧《儒风开海峤》于2023年2月12晚在汕头市龙湖区翰苑剧场成功首演,应群众要求,于3月17晚在广东潮剧院慧如剧场再次上演,屡获好评。
亚洲多国的类筝乐器均属于齐特(Zither)类乐器,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地理联系。古筝、日本筝、伽倻琴、蒙古筝和越南筝等乐器,最初都源于中国,但受到所属国的文化影响,逐渐发展出各自特色。本文通过文史研究、田野调查、比较、演奏实践等方法,分析比较这些乐器的形制、演奏法和音乐特色,探讨其传承、演变和发展,进而探索亚洲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1月5日晚,“锦上翡翠·弦韵和鸣”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当晚演出精选了十首代表性的筝乐佳作,展示了乐团自2008年成立以来的艺术探索和创新成果,绽放出独属于“翡翠”的五色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