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章节
共1章节
共1章节
共2章节
共5章节
共1章节
导读:
她的祖籍是山东,却是“三秦大地”哺育了她六十多年。当初,是什么令她由“鲁”人变为“秦”人?和古筝结缘后,她逐渐成为陕西筝派领军人物之一,并始终对两千多年前风行于秦地的“击瓮扣缶,弹筝博髀”心向往之。对于秦,她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
——著名筝家曲云女士做客本期《人物》栏目,讲述她和古筝一起走过的整整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以下文字来自《人物》栏目主持人高雅——
曲云,1946年生於西安。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河南人。由于父母亲都是“戏迷”,因此家里常常回荡着千回百转、牵人心魄的京剧声腔。
浸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曲云小小年纪便体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在小学校里就是艺术活跃分子。小学毕业后,她顺其自然并不费吹灰之力地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专业学习音乐。而当她头一回看到古筝,听到那清丽、雅致的筝声,立刻被其深深吸引,并当即决定放弃学校为她分配的钢琴专业,转而学习古筝。
从那时起,曲云开始了和古筝凝结一世的情缘。
进入专业音乐院校,从附中到本科,曲云仍然是倍受瞩目的尖子学生,几乎学校的每次音乐会都少不了她的古筝独奏。
本科毕业后,曲云进入西安木偶剧团担任古筝、琵琶伴奏演员。从压轴的独奏演员变成了剧团的伴奏演员,曲云无丝毫气馁,反而对于身处伴奏席位,能近距离聆听声乐演员的美妙歌喉而自觉其乐无穷。
上世纪八十年代,曲云迎来了她事业的一个高峰期。当时陕西歌舞团正在筹建“仿唐乐舞”团。他们看中了曲云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演奏技能,盛情邀请她加入。那一时期高密度、高标准的演出,极大挑战了曲云现场发挥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这里就有一个小插曲:
八十年代初的某日,“仿唐乐舞”演出团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首脑、政要,向世界的元首、外长们展示千年以前那个太平盛世的鼎盛、恢弘的气度,同时也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崭新面貌。
这天晚上,曲云除了独奏、合奏等节目,还有一个与笛子演奏家马迪先生的筝、笛二重奏《梅花三弄》。笛子为主奏,筝以配合为主。这天时值隆冬,气温较低,但演员们仍然打足了精神要为观众呈现最精彩的表演,让他们领略大唐中国的绰约风姿。
这时,轮到曲云和马迪先生上场演出了。他们高超的演奏、默契的配合令观众陶醉不已。就在乐曲的“三弄”奏完“第一弄”时,意外出现了:马迪先生的笛子因温度偏低,笛膜破裂!这时,不仅是马先生自己,包括台下的观众和后台的所有演职人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而这时坐在舞台上的曲云呢?她岂不是更焦急?可是当大家把目光转移到她身上时,只见她无丝毫担心、急切的神色,并且不动声色地迅速将主旋律接过来,泰然自若地继续为大家表演。等到马先生将笛膜调整好之时,已是接近乐曲尾声了,曲云将音乐完整、流畅地完成了!这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观众对她演奏的嘉许,更是对她深厚的演奏功底和机敏的临场反应的称赞!而当曲云一走下台,就和马先生一同被后台所有演员们团团围住,所有人紧紧团抱在一起——大家都为她们的维护了集体乃至国家荣誉的表现而感动、自豪!
在参加“仿唐乐舞”巡演的同时,曲云还接到了另外一项工作——对西安鼓乐的研究。或许当时曲云自己也没想到,今后的人生竟再也不能和这项工作分开。这一事业带给了她如此大的满足。
1980年,应省文化厅鼓乐专家李石根先生的邀请,曲云带着古筝、琵琶演奏的特长,开始了对西安鼓乐的研究。最初的年月里,曲云跟着李老师拜访了陕西大大小小的庙宇与乐社,四处采风、采访、搜寻古谱。
在挖掘、寻觅的过程中,曲云不断有新的发现,有的甚至是影响极其重大的发现。
例如,对西安市东仓鼓乐社《大琴门古段》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已基本达成的“筝已在秦地消亡”的共识。它的发现,证明筝在陕西是有延续的。《大琴门古段》乐谱就是物证。此外,曲云将大批鼓乐译订为筝谱,同时创作了《香山射鼓》等具有唐宋古韵的乐曲,大大丰富了筝曲尤其是古乐筝曲的曲库。同时,曲云还创造性地将唐诗宋词与鼓乐筝曲融为一体,其珠联璧合、近乎完美的配合结果着实令很多人都大为吃惊。可见,西安古乐与千年前的这些诗词的亲密程度。
除了舞台演奏、理论研究,曲云发展艺术事业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教学。1983年至今,曲云分别先后就教于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而她为之效力了二十多年之久的陕西师大音乐专业,正是她单枪匹马、一手创建的。曲云从古筝专业、钢琴专业开始,一点点使之发展、壮大。如今的陕西师大音乐专业有这样广泛的影响力,不能不将很大功劳归于它的奠基人曲云。
如今曲云老师已退休,照理说可以轻松安享晚年了。可坐在她对面的我,凝视着她的眼睛,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的人。我所看到的,是一双坚定、深邃的眼睛,和一颗搏动不止的艺术之心。
相关视频:
相关阅读:
相关音频: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
评论18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