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章节
共1章节
共1章节
共2章节
共5章节
共1章节
导读:
杭州古称“武林”。四十多年前,他受命挖掘传统“武林”筝艺。通过走访杭州两位仅存的老艺人,他整理了宝贵的、也是最后一手关于传统“武林”古筝艺术的资料。四十多年来,在守护传统“武林”筝艺的同时,他也开辟了新“武林”筝界:他培养了大量筝艺传人,写作了三十余篇筝史文章,创作了四十余首筝乐作品,创建了影响广泛的“武林筝社”。如今的“武林”筝人,正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本期人物——著名筝家汤咪扫。
本期节目内容:
汤咪扫,193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由于父亲、母亲都是音乐教师,因此家里总是音乐声不断。父亲会抚筝、能吹箫、善弹琵琶、会拉提琴,母亲既会弹琴、拉琴,又能和乐伴舞,因此汤咪扫姊妹六人与父母合开的“家庭音乐会”,总是吸引大批路人邻居的观看。
十多岁时,汤咪扫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转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公安厅十二局工作。业余时间,汤咪扫参加了杭州青年会国乐队,积极参与、组织音乐活动,把杭州青年会的国乐队搞得红红火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愿望也在汤咪扫的心里变得愈加强烈——他要专业从事音乐工作。当得知湖南民间歌舞团需要演奏员时,他旋即奔赴湖南应聘。终于,汤咪扫如愿成为一名专业演奏员。
1958年,杭州歌舞团成立,汤咪扫被聘为独奏演员,回到浙江工作。1960年,汤咪扫被杭州歌舞团派往沈阳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同时跟著名筝家曹正先生以及赵玉斋先生研习古筝艺术。
从沈阳学成返回杭州后,1960年12月,汤咪扫受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聘请,担任音乐科器乐班古筝专业教师。上任不久,为了抢救浙江传统古筝艺术,他去拜访了浙江的两位民间老艺人邱石柱和吴汝全先生。
跟随两位老艺人学习一段时间后,汤咪扫将学习成果总结成册,命名为《武林筝》。集子中分别介绍了浙江传统筝艺的发展简史、筝的演奏姿势、筝的定弦、义甲的制法、基本指法及其符号、基本指法运用规律、“杭滩”伴奏规律等内容,并列出了数首武林传统筝曲。这些资料,都是有关浙江传统古筝艺术的极其宝贵的遗产,为后世了解、研究浙江传统筝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史料。
1965年,杭州艺校撤销,汤咪扫被调入杭州杭剧团担任作曲。不久,“文革”爆发,汤咪扫被下放到杭州的西湖绸伞厂做技术活。就是在这样令人压抑的日子里,汤咪扫也并没有中断对古筝艺术的探索。他以扣除40%工资为代价,请长期病假在家,潜心研究古筝艺术史。他翻阅、摘抄了无数的古籍,积累下厚厚的一沓读书笔记。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再到明清,他所摘抄的筝史内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也就是这一段时间的积累,为他撰写大量筝史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他先后有30多篇文章发表于多种核心期刊。其中,《二千五百年前的古筝》一文提出“古筝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已经存在,迄今约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研究成果,比传统观点提前了两三个世纪,已为筝界同仁认同。此外,《筝与瑟之辩证关系》等文章被多种核心期刊转载。1991年,汤咪扫将自己在筝史研究方面所得成果汇集成册,命名为《咪扫筝史研究文集》,以飨筝人。
在对筝史作大量研究之外,汤咪扫还创作了《欢乐的节日》、《长江第一漂》等四十余首筝乐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1988年,汤咪扫在杭州牵头创建了武林筝社,广泛团结筝人,大力组织古筝考级、音乐会等活动,在杭州乃至全国普及、发展古筝艺术。
如今,年近八旬的汤老先生还在进行古筝教学,闲余时间他喜欢侍花弄草,品茗下棋。而如今他最感兴趣的,是吟诗赋词。
汤老自始学作诗以来,近半个世纪,已是诗作累牍。截至2010年9月,武林筝社已为他陆续制作了三册《咪扫诗词选》,共收录他的诗作两百余首。他在一首名为《春风》的诗作中写道:“回忆在人生道路上,我竭尽全力,一心想当‘冠军’而一路狂奔猛追,无暇顾及道路两旁美丽的景色和本该细细品尝的生活况味。奋斗拼搏几十载,虽不得金,恰把一生青春化为春风送向人间,吾于天下不贱矣!”
他的这首《春风》也可视为他对自己已逾半个世纪筝艺历程的总结:
幽谷草兰无人拈,
深山驽马貌不显。
盛世慧眼何其锐,
草兰驽马多奉献。
钩沉筝史又课曲,
栽下桃李半爿天。
吾把硕果献天下,
犹如春风送人间。
相关阅读: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中国古筝网账号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